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正文
湖南乡土文化保护与创意利用重点研究基地(设计学)首席专家刘沛林教授 ( 发布时间:2020年03月09日 18:39  责任编辑:艺术设计学院  阅读次数: )

刘沛林  资料截止于2021-11-30

 

刘沛林,男,汉族,湖南汉寿人,1963年2月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专业毕业,理学博士学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公派留学归国人员,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人居环境学、旅游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及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现任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教学名师,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同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主任,“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基金项目评议专家,“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乡土文化保护与数字文创”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专家组首席专家,湖南省首席旅游专家团成员。截止2021年11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另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提出者,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倡导者,诗意人居环境建设的发起者,聚落景观基因理论的原创者,网络虚拟旅游产业的推动者。其“传统村落数字化传承与保护”成果,2021年9月8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简称HIST)十年来“十大代表性成果”。

 

中文名 刘沛林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3年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籍贯 湖南汉寿  

职务  长沙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人物履历

二、学术兼职

三、人物成就

四、学术业绩

(一)科研项目

(二)科研成果

(三)学术奖励

(四)学术交流

(五)荣誉称号

 

一、人物履历
1980年9月─1991年8月在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专业学习、工作;
1991年9月─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8月─2003年8月任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教授(其间,2000年9月—2001年8月任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2003年8月─2004年9月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访问学者;

2004年9月─2008年7月在衡阳师范学院任教授、副院长(其间,2007年9月─2011年7月在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8年7月─2018年12月在衡阳师范学院先后任院长、党委书记,同时任教授;

2018年12月─2021年4月在长沙学院任党委书记、教授;

2021年5月起,任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

 

二、学术兼职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衡阳分中心主任、长沙工作站主任;

2.“传统村镇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3.“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4.“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5.“湖南乡土文化保护与数字文创”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首席专家

6.“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资源数字化开发与管理”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

7.“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8.“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

9.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兼职(或客席)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三、人物成就
长期从事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与方法研究。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古村落的快速损毁,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制度的构想,得到《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和国家建设部采纳实施,两次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二等奖;采用社会心理学方法研究古村落的空间“意象”,对不同区域的古村落进行意象区划研究,出版《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等论著,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引入“基因”的概念研究传统聚落景观空间特征,原创性地提出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景观基因图谱”的理论,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进行了区系划分,相关成果《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于2017年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20年获得获得教育部第八届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二等奖;有关历史文化村镇景观基因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于2019年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期致力于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湖南省60多个特色文旅小镇的遴选和建设指导工作,出版了《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果,2019年先后获得文化和旅游部优秀旅游研究成果奖和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近年主要致力于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遥感技术运用于历史地理尤其是考古研究,之后将数字化技术特别是三维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古村古镇修复维护、场景再现、保护检测等方面,建立了传统村镇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承接了国家数字“一带一路”工程的有关文化遗址(如楼兰古城、迦太基古城等)的虚拟修复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方向”与2021年底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其成果“传统村落数字化传承与保护”,2021年9月8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简称HIST)十年来“十大代表性成果”。

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与传播。先后在湖南省委宣传部与湖南卫视联合举办的“湖湘大讲坛名家讲坛”做讲座2次,内容分别为《诗意的栖居——中国人的宜居梦想》和《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两篇演讲文章发表后,均得到《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分别获得了湖南省优秀智库成果奖和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所著《中国古村落之旅》和《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社科普及著作,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社科普及读物奖和中国地理学会30年来优秀地理著作奖。

 

四、学术业绩

长期从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研究。重点致力于人文地理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意利用、景观理论与设计、人居环境学、旅游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近期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网络虚拟旅游、景观设计、传统乡村振兴等领域。

(一)科研项目(部分)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史文化村镇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16ZDA159),在研。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的理论研究”(17ZDA166),在研。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方冰雪灾害防御中的问题及其安全防灾体系建设对策研究”(08BJY073),已完成。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湘西多民族地区古城镇的历史地理学研究”(03BZS035),已完成。

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规划技术标准示范研究”(2008BAJ08B18),已完成。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村落景观破碎化响应机制及其景观基因修复研究”(41276617),在研。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景观的个性化保护与GIS管理”(41276617),已完成。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群系及其景观基因图谱研究”(40771050),已完成。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传统聚落景观的区域比较研究”(40171022),已完成。

10.主持完成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探索性研究”,已完成。

11.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城镇化背景下的古镇名村保护性规划方案示范研究”(03JD790022),已完成。

12.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古村落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01JD790022),已完成。

1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资源数字化开发与管理”(12JJ7003),已完成。

14.主持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点(教高厅函[2019]46-国85),在研。

15. 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旅游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教高厅函[2021]31号2021050063)。

(二)科研成果(部分)

1.《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2017年获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商务印书馆2014年。

2.《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优秀研究成果奖;2019年获湖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

3.《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2018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4.《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新华文摘》“封面要目”全文转载;1999年获湖南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5.《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2021年获湖南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6.《从长江水灾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7.《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8.《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全文转载),《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9.《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10期。

10.《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新华文摘》“封面要目”全文转载),《地理研究》2015年第7期。

11.《从新宅居生活看网络虚拟旅游的前景和方向》,《地理科学》2020年第9期。

12.《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初步研究》(获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地理学报》2010年第10期。

13. 《从网络虚拟旅游趋势看国家一流旅游本科专业建设的新方向》,《旅游学刊》2020年第5期

1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以萱洲古镇为例》,《地理研究》2018年第2期。

15.《湖南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研究》,《地理研究》1999年第1期。

16.《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地理研究》1998年第1期。

17.《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地理科学》2010年第6期。

18.《“景观信息链”理论及其在文化旅游地规划中的运用》《经济地理》2008年第6期。

19.《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第2期。

20.《基于景观基因完整性理念的传统聚落保护与开发》,《经济地理》2009年第10期。

21.《论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经济地理》2004年第10期。

22.《我国古城镇景观基因“胞—链—形”的图示表达与区域差异研究》,《人文地理》2010年第6期。

23.《虚拟现实与旅游特色小镇的网络化呈现》,《旅游学刊》2018年第5期。

24.《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缘起、误区及应对》,《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10期。

25.《黄土高原村镇形态与大地景观》,《建筑学报》200512月。

26.《中国古村落之旅》(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27.《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

28.《黄土高原聚落景观与乡土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

(三)学术奖励(部分)

1.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教育部,2020,国家级;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十年来“十大代表性成果”:传统村落数字化传承与保护,2021年9月8日,国际合作平台;

3.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7,省部级;

4.湖南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9,省级;

5. 湖南省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21,省级;

6.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奖(旅游类):留住乡愁——特色旅游小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和旅游部,2019,省部级;

7.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的理论、方法及技术集成,湖南省人民政府,2019,省级;

8.湖南省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开发建设研究,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7,省级;

9.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制度的提出及其应用,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2,省级;

10.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与遗产价值研究,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6,省级;

11.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从长江水灾看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4,省级;

12.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1世纪湖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04,省级;

13.湖南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2002,省级;

14.湖南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1999,省级;

15.山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聚落风土>丛书,山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会,2007,省级;

16.湖南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古镇名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2010,省级;

17.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古镇名村景观识别、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湖南省人民政府,2010,省级;

18.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奖:数字化保护: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新途径,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2018,省级;

19.湖湘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奖:“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的提出与实施,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2016,省级;

20.湖南省为改革攻坚献策”优秀金点子奖:以湖湘特色“旅游小镇”建设为引领,助推湖南新型城镇化,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湖南省社科联,2014,省级;

21.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一六四”特色发展模式探讨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厅,2016,省级;

22.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环境教育”立体式教育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厅,2013,省级;

23.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目标、四途径”的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培养模式研究,湖南省教育厅,2009,省级;

24.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区域旅游规划应用课程创新研究与学生能力培养,湖南省教育厅,2006,省级;

25.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创新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厅,2003,省级。

26.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创新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厅,2006,省级。

(四)学术交流

先后应邀到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韩国、埃及、香港等地讲学、访学或做学术交流。中国香港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杂志2004年第5期,将刘沛林教授作为“封面人物”,并以《刘沛林:探索诗意的栖居》为题,对其学术进行过介绍。《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25日做了《刘沛林:醉在诗意乡愁中》的专题人物报道。

(五)荣誉称号

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2001.06,国家级;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2006.02,部级;

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湖南省人事厅,2005.03,省级;

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2010.01,省级;

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2001.09,省级;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湖南省教育厅,2007.07,省级;

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教育厅,2005,省级;

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中国地理学会,1997,国家级;

9.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 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评选委员会,2002.05,省级;

10.湖南省青年科技奖,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湖南省人事厅 湖南省科学技术学会,2001,10,省级;

11.全国归侨侨眷科技创新人才奖,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2007.05,国家级。

 

 


关闭

Baidu
sogou